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惹起的经常出现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少数患者症状细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重要特色。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和缓性麻木、呼吸道感化和心肌炎等,一般重症患儿病情停顿快,易出现死亡。少年儿童和成人感化后多不发病,但能够流传病毒。惹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含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EV71感化惹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肠道病毒传染性强,易惹起爆发或盛行。为指点各地做好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制订本指南。
一、目标
1.指点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展开肠道病毒病的疫情报告和监测;
2.指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展开盛行病学考查和试验室检测;
3.指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展开群众预防和疫情应急处置。
二、病原学
惹起手足口病的重要为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Coxasckie virus) A组16、4、5、7、9、10 型, B组2、5、13 型;埃可病毒(ECHO viruses)和肠道病毒71型(EV71),其中以EV71及Cox Al6型最为经常出现。
肠道病毒适宜在湿、热的环境下生活与流传,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75%酒精和5%来苏亦不能将其灭活,但对紫内线及枯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灭活病毒。病毒在50℃可被迅速灭活,但1mol浓度二价阳离子环境可提高病毒对热灭活的抵制力,病毒在4℃可存活1年,在-20℃可常年保留,在外环境中病毒可常年存活。
三、盛行病学
1.盛行详情
手足口病是环球性传染病,环球大局部地域均有此病盛行的报道。1957年新西兰初次报道该病。1958年分别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早期发现的手足口病的病原体重要为Cox A16型,1969年EV71在美国被初次确认。尔后EV71感化与Cox A16感化交替出现,成为手足口病的重要病原体。
20世纪70年代中期,保加利亚、匈牙利相继爆发以中枢神经系统为重要临床特色的EV71盛行,1975年保加利亚报告病例750例,其中149人致瘫,44人死亡。1994年英国出现一同由Cox A16惹起的手足口病爆发,患者大多为1-4岁婴幼儿,大局部病人症状较轻。英国1963年以来的盛行病学数据显示,手足口病盛行的距离期为2-3年。20世纪90年代前期,EV71开局东亚地域盛行。1997年马来西亚出现了重要由EV71惹起的手足口病盛行,4-8月共有2628人发病,4-6月有29例病人死亡。
我国于1981年上海初次报道本病,尔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东、湖北、青海和广东等十几个省份均有本病报道。1983年天津出现Cox A16惹起的手足口病爆发,5-10月间出现了7 000余病例。通过2年低水平分发后,1986年再次爆发。1995年武汉病毒钻研所从手足口病人中分别出EV71,1998年深圳市卫生防疫站也从手足口病患者标本中分别出EV71.
1998年,我国台湾地域出现EV71感化惹起的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盛行,监测哨点共报告129106例病例。当年共出现重症病人405例,死亡78例,大多为5岁以下的幼儿。重症病例的并发症包含脑炎、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或肺出血、急性软瘫和心肌炎。
手足口病盛行无显著的地域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春季多见,夏季的发病较为少见。该病盛行时期,可出现幼儿园和托儿所群体感化和家庭汇集发病现象。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化比例大、流传路径复杂、流传速度快,在短时期内可形成较大范畴的盛行,疫情控制难度大。
2.传染源和流传路径
人是肠道病毒惟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化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肠道病毒重要经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流传,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黏膜泡疹液而感化。能否可经水或食物流传尚不明白。发病前数天,感化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理论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用具等均可形老本病流传。
3.易理性
人对肠道病毒广泛易感,显性感化和隐性感化后均可取得特同性免疫力,继续时期尚不明白。病毒的各型间无交叉免疫。各年龄组均可感化发病,但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四、病例定义
1. 临床诊断病例
急性起病,发热,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疼痛显著。局部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
重症病例:1.有手足口病的临床体现的患者,同时伴有肌阵挛,或脑炎、急性缓慢性麻木、心肺衰竭、肺水肿等。2. 手足口病盛行地域的婴幼儿虽无手足口病典型体现,但有发热伴肌阵挛,或脑炎、急性缓慢性麻木、心肺衰竭、肺水肿等。
2.试验室诊断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合乎下列条件之一,即为试验室诊断病例。
(1)病毒分别
自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粪便或肛拭子、脑脊液或疱疹液、以及脑、肺、脾、淋巴结等组织标本中分别到肠道病毒。
(2)血清学测验
病人血清中特同性IgM抗体阳性,或急性期与复原期血清IgG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
(3)核酸测验
自病人血清、脑脊液、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粪便或肛拭子、脑脊液或疱疹液以及脑、肺、脾、淋巴结等组织标本等标本中检测到病原核酸。
五、疫情报告
1.自2008年5月2日起,手足口病归入丙类传染病治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消息报告治理规范》的无关规则,对合乎上述病例定义的手足口病病例启动报告。
2.报告内容与方法
发现手足口病患者时,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传染病报告卡》中“其余法定治理及重点监测传染病”一栏中填报该病。履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应于24小时内启动网络直报。未履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应于24小时之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报告病例分“临床诊断病例”和“试验室诊断病例”两类。如为试验室诊断病例,则应在报告卡片“备注”栏内注明肠道病毒的详细型别,如为重症病例亦应在“备注”中注明“重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