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及对梦的解释是什么?
无意识理论的提出
弗洛伊德以他创造的无意识理论、性本能理论、三重人格理论和梦的理论建立了精神分析学,他提出人的心理能量的结构分为无意识、前意识、意识三部分,他们犹如鸡蛋的蛋壳、蛋白、蛋黄一样存在于不同的层次,他们的内容包括人的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相当于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结构。弗洛伊德提出了著名的“冰山理论”,解释了无意识、前意识、意识的关系:在我们的内心隐藏着一个深不可测的巨大空间,意识犹如浮在表面的冰山一角,隐没在水下的那片庞然大物就是无意识,而连接意识和无意识的层面就是前意识。
无意识或本我是储藏性本能的领域,性本能在其中没有任何约束,表现为无理性的、原始的冲动,它的惟一目标是追求满足和快乐,而达到这种满足的途径有两种:一是靠反射活动和幻想性满足把能量释放出来,二是屈服于自我的影响,使能量接受自我的约束,从而达到迂回的满足。为了社会的利益和人格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对性本能加以压抑。但是这种本能不会因为受到压抑而减弱,相反,它们总要寻找机会通过“以法律和道德的禁令,在无意识和意识之间建起的一道前意识的堤坝的缺口进入意识领域。梦、遗忘、失语、笔误、口误等反常行为就是那些乘虚而入、不期而至的无意识在意识中的表现,也就是说无意识的本能冲动只有经过前意识的闸口才能进入意识领域,即生命能量在意识到之前,就已经受到压抑,这样的压抑被称为“潜抑”,即使在意识之中,潜抑也不会被察觉。
无意识,即下意识,是一个人以往经历的总和通过内化过程,构成了这个人独特的情结和人格对事物作出的瞬间反应,它仅仅是习惯性的或者偶然性的没有通过意识指导的行为状态,是人内在的本我所具有的意识,需要借助外在表现而反映的意识,它反映的是人的内在人格以及原始欲望,是真正的精神实质。
对无意识的认识
“人不全是他自己的主人。”即我们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是不能够完全被自我认识到,并理性地加以控制的,而是源于潜意识的欲望和需求借助种种方法,不知不觉地从幕后操纵着我们的精神活动。弗洛伊德说“不能把心理的主体置于意识中------”,他认为意识不是人的主体,仅仅是与人的记忆、焦虑、无意识压抑、唯乐原则等同样的一种心理功能,认为人的意识状态是非常短暂的却能重复产生和恢复的,即无意识的理论,是一种非常强有力的心理过程或者观念,特别强调无意识的重要性。这种无意识由于长期被压抑着而不能转变成意识,但是通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消除这种压抑,使得无意识变成意识。因此可以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无意识是一种有动力的被压抑的无意识。
一个人在进行心理活动时,一般都是意识和无意识同时进行的,或者说一个人在行为时就会有无意识的动作和有意识的动作,表面是有意识的行为,而核心确是无意识的行为,就如同美剧《 me》中对人类面部表情和说话行为时下意识的动作的观察来断案一样,人类的真情实感在无意识中就暴露了,而当事人却仍不自知。一个人的行为本身是一个连贯的、同一的过程,是无法分割的。无意识的行为和作用都是当事人本身知觉不到的,我想这也就是人为什么“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原因吧,白天有很多意识到的认识,到了晚上做梦的时候就会以另一种情形“愿望达成”。人们有太多的欲望被压抑在潜意识中,这种得不到满足的欲望不断在潜意识中凝聚,在人们的内心形成了强大的动力能量并寻求一些虚幻的或幻想的形式来实现在现实中被压抑的欲望。
一个人的无意识尽管是完全潜伏的,尽管它的作用丝毫不被当事人知觉到,但是毫无疑问这个无意识同样能主导一个人的行为。这也就说明无意识是以意识为基础的,是由最初的意识衍化出来的,是最初的意识的一种压抑状态。这种无意识是股强大的能量,他会在人们意识松懈的时候倾巢而出,表现在意识里,呈现出混乱的状态。都是潜在的无意识力量支配的结果。无意识是人们清醒而自觉的理性意识所无法认识也是无法控制的。无意识空间是一个未知的领域,我们只有让自我放松时通过内心独白、感觉化的幻想,把意识深处的无意识状态外在的呈现出来。
弗洛伊德对于梦的解释 就是梦是愿望的满足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社会意义?
弗氏的“人格三部分结构”说,即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构成的。
本我是指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无意识的结构部分。本我按照快乐原则,急切寻找出路,一味追求满足。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图)
自我,是指意识的结构部分,是来自本我经外部世界影响而形成的知觉系统。它代表理性与机智,处于本我与超我之间,按照现实原则,充当仲裁者,它监督本我,适当满足。
超我,是指人格中最道德的部分。它代表良心、自我理想,处于人格的最高层,按照至善原则指导自我,限制本我,达到自我典范。
弗氏认为,上述三者保持平衡,就会实现人格的正常发展。如果三者失调乃至破坏,就会导致神经症。
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一个人应该偶尔释放本我,一般能够自我,时不时做个超我,这样才恰恰是人格和人生的平衡状态。
弗洛伊德有两句名言:“没有所谓玩笑,所有的玩笑都有认真的成分。”“没有口误这回事;所有的口误都是潜意识的真识的流露。”
一个人,能方能圆,方圆相济,便可活的豁达、圆满。方中有圆,圆中有方,方圆并济,方可内心向暖,享受惬意生活。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不足有哪些?
局限: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图)
(1)泛性论的倾向;
(2)生物化倾向;
(3)理论的主观色彩浓厚。
过分夸大无意识和性本能的作用而陷入"唯意识论"和"泛性论"的局限。&精神分析心理学派
1.代表人物: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霍妮、弗洛姆、沙利文
2.基本观点:
(1)提出潜意识
(2)主张人格结构的三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3)主张性欲论
3.地位:在无意识和潜意识的研究领域做出杰出贡献。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过分强调“本能”的作用,而忽略了社会文化,环境等对人的影响
人格三结构学说创始人的正确答案是?
人格三结构学说创始人是奥地利学者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始人,他建立了心理学史上第一个系统的人格理论,包括人格结构和人格发展两个方面,其中人格结构就是“三我”。“三我”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人格的原始部分,满足原始欲望我行我素,不受理性和社会规范的约束。
自我是人格的理性部分,以现实合理的方式满足原始本能。主要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
超我是人格中道德的部分,以社会规范判断性行为的是与非,对原始欲望有更多的约束,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
什么是人格中的动力结构?
从动力学的观点来研究人格的结构系统是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
19世纪中叶,德国的物理学家赫尔姆霍茨提出了能量守恒定理。这个定理说明,“能”实际上是一个量,它可以转换形式,但不可以被消灭;当能在一个系统的某部分里消失时,它就一定会在该系统的其它地方出现。
能量守恒定理的提出,使科学家们对人的看法有了改变,出现了所谓动力生理学。这种学说认为,生命机体也是一个动力系统,同样服从化学和物理的规律。弗洛伊德接受了这种新的观念,并把它引入心理学,认为动力学规律不仅适用于人的躯体,同样也适用于人格,人的一切精神活动都是心理能在人格系统中的作用所致。他开创的“动力心理学”便是研究人格中能量的转换与改变。
弗洛伊德的动力心理学的基本前提是:人体是一个复杂的能量系统,其中操纵人格三部结构运转和作用的能叫心理能。在弗洛伊德看来,人格可以获得的能量是一定的,人格中某一系统获得能量后,就意味着其它系统已丧失能量。一个人有坚强的自我,其本我和超我就势必虚弱。
人格的动力状态是由能量在整个人格中的不同分布决定的,而一个人的行为则取决于其所具有的动力状态。如果大部分能量被超我控制,他的行为就很有道德;如果大部分能量被自我所支配,他的行为就显得很实际;如果能量还停留在本我,他的行为就具有冲动性。一个人想干什么和要干什么,一个人的本质和行为,毫无例外地取决于能量在其人格结构系统中的分布情况。弗洛伊德认为,一切作用于人格的能都来自本能。
本能作为一定量的心理能,是整个人格结构系统的动力基础。那么,人到底有多少种本能呢?人体有多少种需要,就有多少种本能,因为一种本能就是一种人体需要在心理上的表现。弗洛伊德认为,各种本能归根结底可分为两类: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
所有与生命保存有关的本能都称为生的本能,与生的本能相联系的一切心理能量称为“力比多”。在弗洛伊德早期的著作中,“力比多”等同于性本能的能量,由于阿德勒、荣格等人的反对,弗洛伊德后期理论发生了变化,把“力比多”这个概念的外延扩大,不仅包括性,而且包括饥饿、渴等所有与生命延续有关的本能能量。
死的本能是促使人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状态的力量,死亡是最后的稳定状态,因为不再需要为满足生理欲望而头争,所以所有生命的最终目标是死亡。死的本能派生出攻击、破坏、战争等一切毁灭性行为,当它转向内部时,导致个人的自责,甚至自杀;当它转向外部时,导致对他人的攻击、仇恨、谋杀等。总之,人的全部行为都受无意识的本能的支配。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图)
人格结构理论提出时间?
1923年,弗洛伊德出版了他的另一部重要著作《自我与本我》。这本书重点讲述了弗洛伊德对自己所创建的精神分析理论的修正,并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人格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本我、自我和超我,其中,本我代表人们最原始的欲望和需求,并希望获得即刻的满足;而超我则代表了人们理想中的自我、道德规范或一个人的良心,它严苛地监视着一个人的行为是否符合这些标准;最后,自我的作用是协调本我、超我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力图在符合超我和环境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满足本我的需求,上述三种力量的相互作用很大一部分是在潜意识中进行的。人格结构理论的出现,标志着精神分析理论的成熟。
这一理论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在当代的心理咨询中,产生于精神分析的心理动力学流派仍在沿用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是什么人格类型?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是指在弗洛伊德的学说中,人格被视为从内部控制行为的一种心理机制,这种内部心理机制决定着一个人在一切给定情境中的行为特征或行为模式。弗洛伊德认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3大部分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