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回族和内地回族区别?
西北的回族现在仍然还保留纯种血统,由于宗教信仰人口多至今也不跟其他民族通婚。而内地回族就不行了,由于分布广泛不能集中在一起,为了民族繁衍只能与其他民族通婚,现在主要接受教育也是汉文化,即便有一部分人集中在一起,但周围的人都是汉族人,现在把西北的回族和内地的回族放在一起一比就能看出来,西北回族从语言到五官就非常明显。
西北地区回族与内地回族在宗教信仰上没有区别,相比较而言更加明显有特色,西北地区的回族在服饰上,男人头戴回族白帽,女人戴着回族特殊的漂亮头巾,内地的回族在服饰上几乎与中国的汉族没有区别,
五大自治区的民俗特点及服饰
1,我国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是: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壮族的节日
吃立节
“吃立节”是龙州、凭祥一带壮族特有的节日。据说中法战争时,当地壮族人民因忙于抗击外国侵略者而顾不上过春节,直到正月三十才凯旋而归。为了庆祝胜利,补过春节,当地人便把每年正月三十作一个节日来过,此后相沿成习。
歌婆节(歌墟)
壮族人民的歌婆节一般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三月初三、四月初八、五月十二举行。它是壮族地区传统性的群众活动。壮语称“窝埠坡”或“窝坡”。届时,青年男女从各地汇集在固定地点,每次一天或数天不等,一般有数百乃至数千人参加。各三五成群互相对唱,这一组同那一组问唱,那一对同这一对唱答,并多是触景生情、随编随唱。据文献所记,“歌墟”始于宋代,明代的“歌墟”已与今接近。
娅拜节
广西者宁、索乌的壮族每年4月属兔的那天,都要杀一头牛、一口猪、两只鸡和48条鱼,到娅拜山上祭奠壮族传说中的妇女娅拜,礼仪十分隆重。相传,娅拜是壮族山寨的头领,她率领百姓与压迫他们的官兵打仗,失败后被残杀。众人把她埋在高山之巅,并将此山定名娅拜山。每年到她遇难那一天,壮家人都要祭奠她,表达怀念之情。
苗族的节日
开年节
开年节是苗族人民的“春节”,也称作“客家年”。过年时,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按照风俗,苗族人民用对歌的方式表达他们对新年的祝福和希望。一大早,黔湘渝(贵州、湖南、重庆)边区五乡四镇的各族同胞就从四面八方赶到三省市交界的天星坡脚,用歌声表达迎新的喜悦。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踩花山节
踩花山是苗族传统节日。云、贵、川等省苗族群众在农历正、二月间或四、五月间盛行踩山、跳场,源于青年男女的求爱活动。节日期间,青年男女对歌、跳芦笙舞、寻求配偶;老农们则来到花场地交流生产经验,传授生产技术,祝愿五谷丰登。居于山区的苗民在节日内还要进行斗牛比赛。屏边县的苗族还举办跳狮子和爬花杆的比赛。
回族的服饰特点(回族的服饰特点和风俗)
苗族妇女缠头梳妆准备参加“四月八”庆祝活动
四月八
苗族传统节日,又称“亚努节”,传说这个节日起于明代。每逢农历四月初八,苗族同胞要举行吃黑米饭、喝米酒、唱大歌等活动,以纪念、凭吊传说中的古代英雄亚努。
此外,四月八还是布依族的节日,有称它为“牛王节”的,也有叫“牧童节”或“开秧节”的。每逢这天,人和牛都要吃“牛王巴”或糯米饭,并休息一日,表示对耕牛的慰劳。
贵州台江苗族同胞喜过独木龙舟节
龙船节
龙船节是流行于湘西和黔东南施洞、松桃一带的苗族节日。大都在农历五月初五进行。这天除了角逐龙舟外,还有跑马、斗牛、踩鼓等活动。
姐妹节
在贵州省东部清水江畔的苗家村寨,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十八日为苗家“姐妹节”。节日里,苗家按传统风俗都要吃“姐妹饭”。这种饭是用姑娘们在山上采集的野花和叶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后蒸成的。节日里还有热闹的斗牛场面和“游方”活动。 贵州苗族姊妹节举行“牛王争霸赛”、姊妹节竞渡赛龙舟
苗族人家欢度敬桥节 苗家“春社”日 浪漫相亲时 苗家欢度“新禾节”
西藏,蔵族为主,服饰蔵袍
新疆,维吾尔族,服饰纱巾
内蒙古,蒙古族,那达慕,长靴,蒙古袍
广西,壮族
宁夏,回族,白帽,纱巾
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宁夏回族山花儿,是指主要流传于六盘山宁夏回族中的代表性民歌体裁。在继承古陇山民歌“三句一叠”的基础上多以单套短歌的形式即兴填词演唱,多用五声音阶式迂回进行。2006年,入选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曲目有《黄河岸上牛喝水》、《看一趟心上的尕花》、《花儿本是心上的话》等。还有回族民间器乐,回族服饰。
回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回族语言文字(包括回族汉语、经堂语、众多地方语及拼音文字小儿经)、民间文学(包括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寓言、笑话、叙事诗、儿歌、谚语、歇后语等)、音乐(民歌、民调、乐器等)、舞蹈(歌舞、乐舞、器械舞、舞龙、舞狮等)、曲艺(说唱宴席曲、表针线等)、习惯与礼仪(包括饮食、服饰、居住、婚姻、丧葬、节庆、信仰、竞技及家庭礼仪、交往礼仪、人生礼仪等)、手工艺(雕刻、刺绣、编织、漆艺及食品加工工艺等)以及一些歌会、场所和文化生态社区。
回族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由文化部确定并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使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规范化,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并制定“国家 + 省 + 市 + 县”共4级保护体系,要求各地方和各有关部门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2006年批准命名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民间音乐
花儿
宁夏回族山花儿,是指主要流传于六盘山宁夏回族中的代表性民歌体裁。在继承古陇山民歌“三句一叠”的基础上多以单套短歌的形式即兴填词演唱,多用五声音阶式迂回进行。2006年,入选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曲目有《黄河岸上牛喝水》、《看一趟心上的尕花》、《花儿本是心上的话》等。
回族民间器乐
回族民间器乐,是宁夏回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文化活动中,传承了宁夏古代乐器和西北边塞乐器及其音乐,并将之逐步发展为独具特色的回族民间乐器。2006年5月20日,回族民间器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个世纪,我国文史学家考证出宁夏哇呜、咪咪、口弦分别是汉唐以来在宁夏流传的古乐器埙、羌笛、芦管、簧的流变和遗存。
2.民俗
回族服饰
2006年5月20日,回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6月14日,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0项)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7项)。
1.传统音乐
北武当庙寺庙音乐(平罗县)
北武当庙寺庙音乐由于民歌、小调的融入,宫廷音乐的润色,南北佛家的唱腔互渗,形成浓郁的音乐特色。武当庙寺庙音乐的文乐唱谱是用我国古代 “工尺谱”的记谱方法记录下来的;而武乐,也是用我国一种古代对打击乐器竖行式的记谱方法记录下来的,又名“渣渣子”,是北武当庙佛教音乐最具价值的部分。
2.传统医
回医医
(张氏回医正骨疗法、回族汤瓶八诊疗法)
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不仅传递着友谊,也架起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汤瓶八诊是丝绸之路沉淀下来的知识与记忆,是阿拉伯医学、中东伊斯兰医学和中华医学文化结合的产物,它是在长达千年的探索实践中、总结而形成的保健医学疗法。汤瓶八诊疗法主要包括:头诊、面诊、耳诊、手诊、脚诊、骨诊、脉诊、气诊八种内病外治非物疗法和油疗、火疗、水疗、放血疗法、熏疗等内病外治物疗法,及将养生和生活融为一体的养生方案。
3.民俗
抬阁
回族的服饰特点(回族的服饰特点和风俗)
(芯字、铁枝、飘色-隆德县高台)
抬阁,又称擡阁,是集历史故事、神话传奇于一体,融绘画、戏曲、彩扎、纸塑、杂技等艺术为一身的汉族传统民俗舞蹈。
作为汉族民间迎神赛会中的一种游艺项目。在木制的四方形小阁里有两三个人扮饰戏曲故事中的人物,由别人抬着游行。抬阁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抬阁的种类繁多,各地抬阁的艺术形式各有特色。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
传统美术
回族的服饰特点(回族的服饰特点和风俗)
泥塑
(杨氏家庭泥塑-隆德县)
隆德杨氏家族的泥塑艺术是一种汉族民俗工艺品。可溯源到清光绪年间,一直以家族口、耳、手代代相传的方式传承,目前健在的彩塑老艺人杨栖鹤是第四代传人。杨氏泥塑在选料、酿泥、造像程序及色彩处理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工艺。
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年6月10日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91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64项),涵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等区域。
婚俗
回族传统婚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传统技艺
砚台制作技艺
(贺兰砚制作技艺-银川市)
贺兰砚制作技艺是汉族传统手工技艺。贺兰石乃宁夏五宝之一,它生长于贺兰山,因此得名。贺兰石呈天然褐紫、豆绿两色相互掩映,对比十分强烈,还常伴有玉带、云纹、眉子、银线、石眼、绿豆点等不可多得的天然特色陪衬。
用贺兰石雕刻成一方砚台或摆件,通过雕刻艺术家巧妙的构思、制作,就会成为一幅非常俏丽独特的汉族传统手工艺术品。从实用价值上来讲,贺兰石质地营润,纹理细而不滑,抚之如同小儿肌肤,和之似玉馨,质坚而不硬,易于刀刻,用它雕刻的砚台具有呵气见水,易发墨而不损毫,余墨加盖而多日不干不霉且保持墨色的特点,这就是贺兰石砚名贵之所在。
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14年,文化部组织专家按照评审标准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及中直单位申报的1111个项目进行了审议。之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评审委员会根据项目价值进行了认真评审和科学认定,提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名单298项,其中新入选151项,扩展项147项。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表述,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称调整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1.曲艺
宁夏小曲(银川市)
宁夏小曲,民间称小曲子。是一种汉族说唱艺术。流行于宁夏银川、永宁、贺兰、中宁、同心、平罗、惠农等地。现已濒临失传。
宁夏小曲子形成年代不详,方志上无文字记载。据老艺人的回忆,清朝中后期宁夏境内已有民间小曲艺人活动。清光绪年间,宁夏小曲的演唱广为流行。此时期,宁夏小曲的卖唱艺人也渐多起来,银川、永宁、吴忠、石嘴山等地已有卖唱班社,这些班社对宁夏小曲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宁夏小曲是宁夏坐唱这种艺术形式的前身。2014年11月11日,宁夏小曲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1.传统戏剧
秦腔
秦腔又称乱弹,流行于中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宝鸡的西府秦腔口音最为古老,保留了较多古老发音。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为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宁夏回族自治区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将秦腔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中联合申报成功。
2.传统美术
砖雕(固原市)
固原砖雕是传统美术中的造型艺术之一,起源于唐宋,成熟于明清,砖雕产品主要使用于宗教场所及普通百姓家的各种建筑,它以立意新颖,构图严谨,造型生动,雕工精湛而闻名西北,被人们喻为“砖头上绽放的花朵”。
3.传统技艺
滩羊皮鞣制工艺
二毛皮是宁夏五宝之白宝。“二毛”本意指“斑白的头发”,这里是借用其“白”的含义。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来看,保护二毛皮制作工艺的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4.传统医
回族医
5.民俗
民间信俗
(同心莲花山青苗水会-同心县)
让我们好好珍惜和传承
身边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吧!
五个自治区的文化 饮食 节日及服饰?
五个自治区文化饮食节日服饰,藏族服饰特点就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藏族的传统美食主要有粑粑,青稞酒,酥油茶,等等,蒙古族服饰,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4个主要部分,内蒙主要吃烤全羊,新疆维吾尔族服饰,头上小方帽叫花帽,也是维族美的标志之一,传统主要美食有饼,大盘鸡,烤羊肉串,手抓饭,等,回族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回族男人多戴白色,棕色无沿小圆帽,妇女多盖头巾,主要美食清真万盛马糕点,羊筋菜,金凤扒鸡,翁子汤,牛肉汤,绿豆皮等,壮族服饰一般用自织士布制成,穿绣花鞋,披绣花垫肩,壮族主要美食有马脚杆,鱼生片,烤乳猪,花糯米饭,宁明壮粽,壮元柴粑等,
为什么回族人要一直戴头巾?
回族人要一直戴头巾的原因有,
妇女要戴头巾,也和当地的生活环境有关系。在阿拉伯地区,原来风沙很大,水源较少,人们平时难以及时沐浴净身。为了防风沙、讲卫生,妇女们自己缝制了能遮面护发的头巾。所以,穆罕默德根据当地居民的生活,才会让女子戴头巾。
回族人一直戴头巾,是他的那种习俗,也是一种民族文化,和习惯。种族跟种族之间也都是不一样的,不同的民族都有他们特色的文化和生活习惯,以及独特的服饰等。比如,比如苗族,壮族,还有新疆他们的服饰也都各有特色,看他们的服饰就能知道他们是哪个民族的。
回族戴头巾一是保护身体,二是因为装饰,三是因为宗教信仰。
回民戴帽子和头巾的习俗,一是受阿拉伯国家的影响。在阿拉伯地区,原来风沙很大,水源较少,人们平时难以及时沐浴净身。为了防风沙、讲卫生,妇女们自己缝制了能遮面护发的头巾。后来许多阿拉伯、波斯商人把这种习俗带到中国。二是受伊斯兰教的影响。
女性头巾通常有绿、青、白三种颜色,有少女、媳妇、老人之分。一般少女戴绿色的,已婚妇女戴黑色的,有了孙子的或上了年纪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戴绿盖头显得清俊娇丽;戴白盖头显得干净持重;戴黑色盖头显得素雅端正。
宁夏什么地方卖回族服饰?
银川兴庆区南关清真寺旁边的穆斯林用品超市
回族和藏族有什么区别?
& &1、形成时间不同。藏族的祖先是吐蕃,是青藏高原古老的一支少数民族;回族是唐朝时候才形成的一个民族,当时很多阿拉伯人到宁夏一带和汉、蒙古族、维吾尔族等其他民族通婚,逐渐形成了回族。
& 2、宗教信仰不同,回族信仰伊斯兰教,藏族信仰佛教。
首先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56个少数民族大家庭的一员,不同的是回族的语言是选用的阿拉伯语,藏族的语音选用的是藏传佛教语系,在生活信仰和语言人文上面有很大的不日,他们基本上不和本民族以外的民族通婚,在饮食上都有各自的禁记。
民族宗教信仰不同,生活习惯不同,语言不同,服饰也不同。这些都是两个不同民族的区别,其他方面都一样,共同富裕,共同奔小康。
回族和藏族主要区别在于生活习惯和信仰方面的不同,回族主要信仰伊斯兰教,而藏族则信仰佛教。
东乡族的文化艺术?
东乡族有自己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和艺术传统,不仅有古老的史诗、传说、故事、民歌,还有富于一定讽刺和哲理性的笑话、谚语和谜语。长篇叙事诗《战黑那姆》,《璐姑娘斩蟒》和《勇敢的阿里》,脍灸人口。《白羽飞衣》等童话故事颇富启迪和教育意义。现代民族文学领域,东乡族人民涌现出了不少作家。如著名诗人汪良玉的长诗《米拉朵黑》十分有名。东乡族人民的民歌很有特色,感情真挚,风格多样。主要分三种类型:劳动歌谣、花儿、婚礼歌。东乡族的“花儿”能即兴将景将情自然融合于一体,生活气息浓郁。东乡族的主要文艺活动有“那敦赤”摆摊献艺,表演说、拉、弹、唱。其民间乐器有“咪咪”(类似两支并排的小竹笛)、“四弦子”和“什鸦”(泥制吹器)。体育、竞技活动主要有赛马、摔跤、打土块等。民间美术则以木、石、砖雕艺术和建筑艺术著名。在绣花、织褐等方面也反映了东乡族人民的艺术水平。风俗习惯东乡族在传统婚姻关系上,还保留尊从“阿哈交”观念的婚俗,所谓“阿哈交”,是一种宗族或家族的残余形式。一个“阿哈交”包括有血缘关系的上百户不等,辈份最高的年长者,称为“当家”。同属于一个“阿哈交”的男女不能婚配,违者将受到谴责。寡妇再嫁,同辈亲属有优先权。包办婚姻为主。男女十六七岁就可举行婚礼,但现在按我国《婚姻法》法定年龄结婚的男女越来越多。婚礼仪式带有宗教气氛。在服饰方面,最近几十年来,变化较大,并开始与汉族和回族的服饰相近,其特点主要表现在头饰上。男子一般戴白色或黑色的无檐小帽,称“号帽”;妇女一般戴丝、绸制成的盖头”,少女及新婚少妇戴绿色的,中年妇女戴青色的,年老妇女戴白色的。盖头一般要长到腰际,头发全部被盖住。现在一些参加工作的年轻妇女,为了劳动和工作方便已不再戴盖头,而喜戴一顶白色小帽。东乡族男子不喜留长发,但习惯留胡须,这与回、保安和撤拉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不一样。据说,穆斯林男子,到适当年龄留有胡须,同教者见到都要以礼相待。东乡人的基本饮食,以小麦、青稞、玉米和豆类、洋芋(马铃薯)为主食。通常人们的面食种类有:“馒头、面条、油香等。最负盛名的“拉拾哈”(“拉面”或“刀削面”)、炸油香、“尕鸡娃”和手抓羊肉等饮食为招待客人的重要食品。其中吃“尕鸡娃”很有讲究,把整鸡各部位分为13个等级,“鸡尾”最珍贵,一般给席上的长者或尊贵客人吃。东乡族人民也很讲礼节,热情好客,尊老爱幼,讲究卫生。老人居上方。在就餐中,老不食,晚辈不得动手。除老年妇女外,妇女一般不与男子同桌吃饭。客人上炕需脱鞋,女客可不脱。东乡人待客一般不与客人一道同餐,只站在炕沿招待,以示对客的敬重。男宾由男主人招待,女客由女主人招待。东乡人因为宗教关系,保持着良好的沐浴习惯。有“大净”和“小净”之分。“小净”每天洗,保持手、脚、口腔、面部、鼻孔的干净。“大净”,一周一次,保持全身洁净。每逢节日前,人们普遍要沐浴。在禁忌方面,东乡人因宗教原因,禁食猪、狗、马、骡、驴肉,忌说猪;不食动物的血;禁带污浊之物进入墓地和清真寺;忌用食物开玩笑;忌在人面前坦胸露背;禁忌递yan敬酒。人死后,一般行土葬,提倡速葬,少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