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什么是齿状线名词解释
齿状线距肛门缘约3cm,是胚胎时期内外胚层的连接处,它在解剖学和临床手术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齿状线以上的血管属于直肠上血管,其静脉与门静脉系统相连;齿状线以下的是肛门血管,其静脉属于下腔静脉系统。齿状线以上的神经属于植物神经,而齿状线以下的神经则属于脊髓神经系统。齿状线以上的淋巴流入内脏淋巴结,而齿状线以下则流入腹股沟淋巴结。齿状线上方有约1cm宽的移行区,但移行区的部位不同,也不规则。该区上方为柱状上皮,齿状线下方是移行上皮和鳞状上皮。
齿状线的名词解释
部位肛管皮肤与直肠粘膜相连合处,可见到一条由肛瓣的边缘和肛柱下端连接所围成的一个锯齿形环形线,叫做齿状线。
消化系统 名词解释
咽峡oropharyngeal isthmus:由腭帆后缘、左右腭舌弓及舌根(由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的腭舌弓、腭咽弓及舌根)共同围成的狭窄处称咽峡,为口腔通咽的孔口,也是口腔和咽的分界处。
咽淋巴环(Waldeyer淋巴环):咽粘膜下淋巴组织丰富,较大的淋巴组织团块呈环状排列,主要由咽扁桃体(腺样体)、咽鼓管扁桃体、腭扁桃体、咽侧索、咽后壁淋巴滤泡及舌扁桃体构成内环。内环淋巴结流向颈部淋巴结,后者又互相交通,自成一环,成外环,主要由咽后淋巴结、下颌下淋巴结、颏下淋巴结等组成。
回盲瓣:在回盲口,由回肠末端突入盲肠而形成的上、下两个半月形的瓣称回盲肠,有阻止小肠内容物过快流入大肠和防止盲肠内容物逆流到回肠的作用。
麦氏点: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通常以脐与右侧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McBurney 点)为标志。有时也以左、右骼前上棘连线的右、中1/3交点(Lanz点)表示。麦氏点的压痛是临床上急性阑尾炎的重要体征。
齿状线:直肠与肛管交界处,位于肛管内面,是由肛瓣和肛柱下端所围成的一个锯齿形环形线,它是粘膜和皮肤的分界线,其上、下的组织来源、血供、静脉回流、淋巴引流以及神经管理均不同,其上的静脉曲张称内痔,其下的静脉曲张称外痔。齿状线上为自主神经,无痛感。齿状线下为阴部内神经,疼痛敏感;齿状线以上是直肠上静脉丛通过直肠上静脉回流至门静脉,以下是直肠下静脉丛通过肛管静脉回流;齿状线以上是直肠上、下动脉供应,以下是肛管动脉供应。
肝门管区:在几个肝小叶之间的区域,结蒂组织较多,其中含有肝动脉,门静脉和肝管的分支,它们分别称为小叶间动脉,小叶间静脉和小叶间胆管,此区称为肝门管区 。
齿状线的名词解释?
机体内齿状线有两处,直肠与肛管的分界线;将连接各肛柱下端与各肛瓣边缘的锯齿状环形线称为齿状线。
齿状线以上肛管由内胚层的泄殖腔演化而来,其内表面为粘膜,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癌变时为腺癌;齿状线以下肛管由外胚层的原肛演化而来,其内表面为皮肤。
扩展资料:
一、实验原理
窄带成像技术(NBI)属于电子染色内镜技术,利用窄带光波的成像技术,能够强调血管和黏膜表面的细微结构,有助于确定病变范围及血管分布,以415nm和540nm两个滤光片代替了传统内镜的宽带滤光器,光在黏膜的穿透深度取决于波长的长短,波长越短,穿透深度越浅。
NBI观察可清晰地显示组织血管形态,结合放大内镜(ME)功能的原理类似于显微镜,通过放大倍数,重点观察隐窝、腺管开口或黏膜下血管形态,NBI+ME对于黏膜细微病变显示明显优于普通内镜。
二、指标
NBI微血管表现:按Miwako标准将NBI下食管微血管IPCL分为4型:Ⅰ型毛细血管排列呈规则圆形;Ⅱ型毛细血管排列尚规则,但管径较Ⅰ型扩大或延长;Ⅲ型毛细管排列不规则,管径大小不一、破坏,形如蛇状弯曲。
Ⅳ型毛细血管全部破坏、碎片,无规律排列,血管交织分布或复层,可见有新生血管呈螺旋状、排列不规则。齿状线形态:A为锐利环状型;B为宽锯齿型;C为细锯齿型;D为破碎不整型;E为三角型;F为舌型。NBI微血管异常阳性率=(IPCLII+IPCLIII+IPCLIV)/例数×100%;齿状线异常阳性率=(C+D+E+F)/例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