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宣传,产品推广,广告招商,广告投放联系seowdb

摊余成本怎么计算 (摊余成本怎么理解通俗 摊余成本通俗易懂的理解)

本文目录一览:

什么是摊余成本?

摊余成本(amortized cost)是指用实际利率(此处指同期市场利率)作计算利息的基础,投资成本减去利息后的金额。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经过调整后的结果。

一般情况下,摊余成本等于其账面价值,但也有两种特殊情况:

(1)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若仅仅是公允价值的暂时性下跌,那么计算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摊余成本时,不需要考虑公允价值变动明细科目的金额,此时摊余成本不等于账面价值。

(2)贷款。已经计提损失准备的贷款,摊余成本也不等于账面价值,因为其摊余成本要加上应收未收的利息。

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摊余成本:

(一)扣除已偿还的本金;

(二)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

(三)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仅适用于金融资产)。

期末摊余成本=初始确认金额-已偿还的本金±累计摊销额-已发生的减值损失

该摊余成本实际上相当于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面价值。

摊余成本实际上是一种价值,它是某个时点上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

摊余成本怎么理解通俗

我举个例子,就很容理解什么是摊余成本了。

假如你把100元钱存入银行,利息3%,那一年以后,你可以从银行取回本息和103元,这个3%就是名义就是名义利率,就是从数值金额上获得的利息收益。

但因为存在通货膨胀(就是物价上涨),这一年获得的3%的利息收益里包含了通货膨胀,假如这一年的通货膨胀率是2%,意思就是之前存入的100元的购买能力和一年后102元[100*(1+2%)]的购买能力是相同的,你存银行的实际收益只有1元[100*(3%-2%)]。这里的3%-2%=1%就是实际利率,就是从时间价值上获得利息收益。

这个例子帮助大家理解了什么是实际利率,这就是摊余成本的真实定义,只是我用例子来说明的。

摊余成本怎么理解

摊余成本(amortized cost)是指用实际利率(此处指同期市场利率)作计算利息的基础,投资成本减去利息后的金额。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经过调整后的结果。

一般情况下,摊余成本等于其账面价值,但也有两种特殊情况:

(1)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若仅仅是公允价值的暂时性下跌,那么计算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摊余成本时,不需要考虑公允价值变动明细科目的金额,此时摊余成本不等于账面价值。

(2)贷款。已经计提损失准备的贷款,摊余成本也不等于账面价值,因为其摊余成本要加上应收未收的利息。

拓展资料:

根据“新准则”第三十二条和三十三条,对于持有至到期日的投资及贷款和应收账款、满足三十三条规定的金融负债后续计量采用实际利息率法,以摊余成本计量。摊余成本的公式为:摊余成本=初始确认金额-已偿还的本金-累计摊销额-减值损失(或无法收回的金额)。实际利息率的公式为:实际利率=将未来合同现金流量折现成初始确认金额的利率。

在计算实际利率时,应根据付息次数和本息现金流量贴现,即“债券面值+债券溢价(或减去债券折价)=债券到期应收本金的贴现值+各期收取的债券利息的贴现值”,可采用“插入法”计算得出。

初始摊余成本就是取得债券的实际成本=买价+相关费用。而所谓的实际利率就是到期收益率,用它来对债券在有效期内的现金流进行折现,使得折现所得现值总额等于取得债券的实际成本(即初始摊余成本)。在收到债券利息的账务处理为,投资收益的确认金额等于初始摊余成本乘以实际利率,而这一确认的投资收益与实际收到的利息之间的差额就是对初始摊余成本的调整额。调整额为正,则摊余成本会增加,调整额为负,则摊余成本会减少。

摊余成本究竟怎么理解?

摊余成本(amortized cost)是指用实际利率作计算利息的基础,投资成本减去利息后的金额。

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经过调整后的结果。摊余成本实际上是一种价值,它是某个时点上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

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摊余成本:

1、实际利率法摊销是折现的反向处理。

2、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期末摊余成本(本金)=期初摊余成本(本金)- 现金流入(即面值×票面利率)+ 实际利息(即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3、应付债券的摊余成本(本金)=期初摊余成本(本金)-支付利息(即面值×票面利率)+ 实际利息(即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4、未确认融资费用每一期的摊销额=(每一期的长期应付款的期初余额-未确认融资费用的期初余额)×实际利率。

5、未实现融资收益每一期的摊销额=(每一期的长期应收款的期初余额-未实现融资收益的期初余额)×实际利率。

大白话解释摊余成本

投资者购买债券,实际上就是借钱给发行债券的一方。

"摊余成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本金,即借出的本金,所以取得时贷:银行存款1000元,按面值计入"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1250元。两者的差额250元就是"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要在以后每期逐渐摊销掉,将持有至到期投资科目由实付数调为票面数——实际付的钱+-摊销掉的(朝面值方向调)。

把握住摊余成本就是本金,比如发行债券,是别人借给自己钱,则最初的摊余成本就是实际收到的钱,与面值的差额计入"利息调整",在以后各期计算利息费用时摊销。"分期付款超过正常信用期实质上有融资性质的",相当于借了对方的钱,因为自己没有实际支付就获得了资产,那么借了别人多少呢。可以是现在就全部付款的话应支付的金额,也可以是将未来的应付款项折现,这就是借到的钱,即期初摊余成本。

什么是摊余成本

摊余成本指用实际利率作为计算利息的基础,投资的成本减去利息后的金额。实际利率是将未来合同现金流量折现成初始确认金额的利率。

摊余成本并不是通常会计上理解的成本,而是一种价值,它是某个时点上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

通俗点说,一项资产的摊余成本就是债务人还欠你多少钱,一项负债的摊余成本就是你还欠债权人多少钱。

计算公式是这样的: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投资收益-应收利息-己收回的本金-己发生的减值损失

没看懂是正常的,下面改编CPA会计教材中第一个涉及到摊余成本的持有至到期投资为例帮助大家理解一下摊余成本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例】20X0年1月1日,小明以1000元购入小李公司的5年期债券,面值1250元,票面年利率4.72%,按年付息,每年付息59元,到期支付本金,以上条件可算得实际利率为10%。

第一年年末,小明自己盘算,这笔投资可以收到的利息是1000元本金与10%的实际利率计算得到的100元。可是小李公司实际只能支付面值与票面利率计算得到的59元。小明拿到59元后很不爽,去找小李公司理论,小李公司说我们现在没有能力再付给你41元,就算我们又问你借了41元吧,等债券到期时一起还给你。小明心想,现在你已经欠我1041元了。

这个1041元其实就是债券的在第一年年末的摊余成本,可以套用一下上面的公式,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1000元)+投资收益(100元)-应收利息(59元)-己收回的本金(0)-己发生的减值损失(0)。

第二年年末,小明自己盘算,这笔投资可以收到的利息是新的本金1041元与10%的实际利率计算得到的104.1元。可是小李公司实际只能支付面值与票面利率计算得到的59元。小明又去找小李公司理论,小李公司说我们现在没有能力再付给你45.1元,就算我们又问你借了45.1元吧,等债券到期时一起还给你。小明心想,现在你已经欠我1086.1元了。

这个1086.1元其实就是债券的在第二年年末的摊余成本,可以套用一下上面的公式,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1041元)+投资收益(104.1元)-应收利息(59元)-己收回的本金(0)-己发生的减值损失(0)。

以此类推,省略中间年份的分析,可以通过这张表计算得到每期期末的摊余成本。

金额单位:元

年份 期初摊余成本(a) 实际利息收入(b) 现金流入(c) 期末摊余成本(d=a+b-c)

20X0 1,000.00 100.00 59.00 1,041.00

20X1 1,041.00 104.10 59.00 1,086.10

20X2 1,086.10 108.61 59.00 1,135.71

20X3 1,135.71 113.57 59.00 1,190.28

20X4 1,190.28 119.03 59.00 1,250.31

到了第五年年末,小李公司支付59元利息后,小明可以向小李公司要求偿付的金额为1,250.31元,省略尾数即为小李公司发行债券的票面金额1250元。

© 版权声明
评论 抢沙发
加载中~
每日一言
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