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迷的遂是什么意思
遂,意思是终于。遂迷,终于迷失了方向。这句话出自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遂还有于是、成功、如意等意思。
桃花源记节选
原文: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翻译: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说,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遂的基本字义
1、顺,如意:遂心。遂愿。
2、成功,实现:未遂。功成名遂。
3、于是,就:服后头痛遂止。
4、通达:“何往而不遂”。
5、进,荐:“不能退,不能遂”。
遂迷不复得路的遂是什么意思 遂迷,不复得路的意思
桃花源记中,“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遂字该如何解释
楼主晚安,很高兴为您解答.
不是"终于"也不是"竟然"
而是"于是"
整句意思是:寻找以前留下的标记,(没有了),于是迷了路,找不到以前的那条路了.
桃花源记中,“遂迷,不复得路”和“后遂无人问津”里的遂都是什么意思
第一个是“终于”或者“就”的意思;第二个是“最终”或者“就”的意思。
这两句话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文章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全文如下: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扩展资料: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29岁到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41岁。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义熙二年(406年)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病故。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
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一体。陶诗的艺术成就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本准则”。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中给“遂迷”的“遂”字注释为“竟然”,你怎么看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我们正常解释的话单单从字义上来看遂迷的遂应该解释为终于,这也是一般古文的解释。但是我们解释的另一个原则就是要结合上下文理解字义。显然迷路这件事不是作者意料之中的,也并不是他一心想要追求的结果,所以用终于的话,有一种如释重负,总算迷路的感觉,实际上作者对于迷路这件事是惊讶的,怎么会再也寻不到路呢。所以我个人认为解释为竟然略好,带有感情色彩,符合语境。遂:①遂迷,不复得路(“竟然”) ②遂与外人间隔(“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