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辛弃疾为何提倡砍了月宫桂花树?
此诗句出自宋代诗人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 太常引·一轮秋影转金波》中,全诗“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而辛弃疾为什么提倡砍了月宫的桂花树?据词题可知,此词当作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中秋夜,为赠友之作。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起初始终坚持投降路线的宋高宗赵构传位于其族侄赵昚(孝宗),一时之间,南宋朝野弥漫着准备抗战的气氛。但经“符离之败”,“隆兴和议”,事实证明赵昚也是畏敌如虎的投降派。乾道元年(1165年),作者上赵昚《美芹十论》;乾道六年(1170年),上宰相虞允文《九议》,七年之内,连同另两篇,四次奏议,慷慨激昂,反复陈说恢复之事,但始终冷落一旁,未被采纳。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作者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可以看出作者运用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宫,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想象更加离奇,更加远离尘世,但却更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与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词的主旨。
结合作者当时写此诗的背景,可以看出作者是接神话故事吴刚伐桂,来表达自己的郁郁不得志。所以才提倡吴刚伐桂一解“千愁”。
“人道是清光更多”什么意思?
意思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原文: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译文:
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创作背景
据词题可知,此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中秋夜,为赠友之作。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起初始终坚持投降路线的宋高宗赵构传位于其族侄赵昚(孝宗),一时之间,南宋朝野弥漫着准备抗战的气氛。
但经“符离之败”,“隆兴和议”,事实证明赵昚也是畏敌如虎的投降派。乾道元年(1165年),作者上赵昚《美芹十论》;乾道六年(1170年),上宰相虞允文《九议》,七年之内,连同另两篇,四次奏议,慷慨激昂,反复陈说恢复之事,但始终冷落一旁,未被采纳。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作者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中秋节经典诗
《中秋月》
宋·朱淑真
杳杳长空敛雾yan,冰轮都胜别时圆。风转漏报天将晓,惆怅婵娟又隔年。
《中秋不见月》
宋·朱淑真
不许蟾蜍此夜明,始知天意是无情。何当拨去闲云雾,放出光辉万里清。
《中秋玩月》
宋·朱淑真
独占秋光盛,天工信有偏。
清浑千里共,皓魄十分圆。
兔影寒犹弄,蟾蜍老更坚。
只愁看未足,一去又经年。
《中秋闻笛》
宋·朱淑真
谁家横笛弄轻清,唤起离人枕上情。自是断肠听不得,非干吹出断肠声。
《中秋夜家宴咏月》
宋·朱淑真
九秋三五夕,此夕正秋中。
天意一夜别,人心千古同。
清光消雾霭,皓色遍高空。
愿把团圆盏,年年对兔宫。
《中秋值雨》
宋·朱淑真
积叶冷翻阶,痴云暗海涯。
楼高劳望眼,天暝苦吟怀。
宛转愁难遗,团圆事未谐。
四檐飞急雨,寂寂坐坐齐。
《中夜》
宋·朱淑真
冯夷捧出一轮月,河伯吹开万里云。寥廓无尘河汉远,水光天影接清芬。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
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念奴娇(中秋)》
宋·苏轼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
江山如画,望中yan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怀邀月,对影成三客。
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
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月饼》
苏轼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默品其滋味,相思泪沾巾。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中秋登楼望月》
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望汉月》
柳永
明月明月明月。争奈乍圆还缺。
恰如年少洞房人,暂欢会、依前离别。
小楼凭槛处,正是去年时节。
千里清光又依旧,奈夜永、厌厌人绝。
《满江红·中秋寄远》
宋辛弃疾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
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
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
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玉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
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
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满江红(中秋)》
宋·辛弃疾
美景良辰,算只是、可人风月。
况素节扬辉,长是十分清彻。
著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
倩飞廉、得得为吹开,凭谁说。
弦与望,从圆缺。今与昨,何区别。
羡夜来手把,桂花堪折。
安得便登天柱上,从容陪伴酬佳节。
更如今,不听尘谈清,愁如发。
《好事近(中秋席上和王路钤)》
南宋·辛弃疾
明月到今宵,长是不如人约。
想见广寒宫殿,正云梳风掠。
夜深休更唤笙歌,檐头雨声恶。
不是小山词就,这一场寥索。
《太常引》
(南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
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
人道是清光更多。
《一剪梅(中秋无月)》
(南宋)辛弃疾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
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
满堂惟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长相思(绍兴戊辰闰中秋)》
宋 向子諲
年重月,月重光。
万瓦千林白似霜。
扁舟入醉乡。
山苍苍。水茫茫。
严濑当时不是狂。
高风引兴长。
《人月圆(中秋)》
宋 赵鼎
连环宝瑟深深愿,结尽一生愁。
人间天上,佳期胜赏,今夜中秋。
雅歌妍态,嫦娥见了,应羡风流。
芳尊美酒,年年岁岁,月满高楼。
《水调歌头》
宋·李弥逊
白发闽江上,几度过中秋。
阴晴相半,曾见玉塔卧寒流。
不似今年三五,皎皎冰轮初上,
天阙恍神游。
下视人间世,万户水明楼。
贤公子,追乐事,占鳌头。
酒酣喝月、腰鼓百面打凉州。
沈醉尽扶红袖,不管风摇仙掌,
零露湿轻裘。
但恐尊中尽,身外复何忧。
《虞美人(中秋对月)》
宋·刘辰翁
秋阴团扇如人老。渐近中秋好。
新凉还忆小楼边。
自在一窗明月、傍人眠。
多情谁到星河晓。只道圆时少。
他年几处与君看。
长是成愁成恨、不成欢。
《水调歌头(中秋)》
宋·京镗
明月四时好,何事喜中秋。
瑶台宝鉴,宜挂玉宇最高头。
放出白毫千丈,散作太虚一色,
万象入吾眸。
星斗避光彩,风露助清幽。
等闲来,天一角,岁三周。
东奔西走,在处依旧若从游。
照我尊前只影,催我镜中华发,
蟾兔漫悠悠。
连璧有佳客,乘兴且登楼。
《乌夜啼(中秋)》
宋·赵鼎
雨余风露凄然。月流天。
还是年时今夜、照关山。
收别泪。持杯起。问婵娟。
问我扁舟流荡、几时还。
《诉衷情》
宋·袁去华
晓来犹自雨冥冥。投晚却能晴。
姮娥为谁著意,洗得十分明。
人自老,兔长生。酒徐倾。
杯行到手,休更推辞,转眼参横。
《水调歌头(中秋)》
宋·赵长卿
今夕知何夕,秋色正平分。
姮娥此际、底事越样好精神。
已是天高气肃,那是清风洒洒,
万里没纤云。
把酒临风饮,酒面起红鳞。
歌一曲舞一曲,捧金樽。
从他妄想,老兔憔悴正纷纷。
我为桂花拚醉,明日扶头不起,
颠倒白纶巾。
天若知人意,夜雨莫倾盆。
《卜算子》
宋·向子諲
雨意挟风回,月色兼天静。
心与秋空一样清,万象森如影。
何处一声钟,令我发深省。
独立沧浪忘却归,不觉霜华冷。
《贺新郎(中秋)》
宋·京镗
试与姮娥语。问因何、
年年此夜,月明如许。
万顷镕成银世界,是处玉壶风露。
又岂比、寻常三五。
变化乾坤同一色,
觉星躔、斗柄皆回互。
须要我,共分付。
平生脚踏红尘处。漫纷纷、
鸡镕厚薄,燕鸿来去。
只有婵娟多情在,依旧当时雅素。
空自叹、归心难住。
留取清光岷江畔,
照扁舟、送我章江路。
频引满,莫匆遽。
《天仙子(寿陈倅八月十五)》
宋· 洪咨夔
风月分将秋一半。昨夜月明今夜满。
有人笙鹤御风来,玉绳转。
银河淡。凉入天孙云锦段。
笑捻桂枝香婉娩。十字金书光照眼。
看看细札促归来,漏声缓。
珂声远。夜宿玉堂谁是伴。
《木兰花慢(丁未中秋)》
宋·刘克庄
水亭凝望久,期不至、拟还差。
隔翠幌银屏,新眉初画,半面犹遮。
须臾淡yan薄霭,被西风扫尽不留些。
失了白衣苍狗,夺回雪兔金蟆。
乘云径到玉皇家。人世鼓三挝。
试自判此生,更看几度,小住为佳。
何须如钩似玦,便相将、只有半菱花。
莫遣素娥知道,和他发也苍华。
《念奴娇(中秋夕)》
宋· 毛开
素秋新霁,风露洗寥廓,珠宫琼阙。
帘幕生寒人未定,鹊羽惊飞林樾。
河汉无声,微云收尽,相映寒光发。
三千银界,一时无此奇绝。
正是老子南楼,多情孤负了,十分佳节。
起舞徘徊谁为我,倾倒杯中明月。
欲揽姮娥,扁舟沧海,戏濯凌波袜。
漏残钟断,坐愁人世超忽。
《念奴娇(中秋)》
宋·赵彦端
姮娥万古,算清光常共、水清山绿。
我欲蓬莱风露顶,眇视寰瀛一粟。
携手群仙,广寒游戏,玉砌琉璃屋。
归来一笑,葛陂还访骑竹。
此夕纵饮清欢,吸寒辉万丈、快如飞瀑。
倾倒银河斟斗杓,莫问人间荣辱。
独倚阑干,浩歌长啸,惊堕云飞鹄。
乱呼蟾兔,捣霜为驻颜玉。
《水调歌头(中秋)》
宋·米芾
砧声送风急,蟠蟀思高秋。
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
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
倍觉不胜幽。
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
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
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
可爱一天风物,遍倚阑干十二,
宇宙若萍浮。
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
太常引古诗翻译赏析
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释:
金波:指月光。
飞镜:比喻月亮。
姮娥:指嫦娥,月宫中的仙子。
译文1:
(中秋佳节,和即将上任的好友吕叔潜饮酒对歌。)
皎洁的月亮如同一面磨亮而闪闪发光的镜子,感到耀眼。因月明而思及嫦娥,心中遂有一问,即嫦娥啊!青春已背我而去,如今白发被身,仍壮志难酬。我是否理应抓住时机,重振江河,为国为民赴汤蹈火。就象吴刚那样一心要砍去月宫中的桂花树,为的是让洁白、清纯的月光,更多地洒向大地、人间。
译文2:
皎洁的月亮在天空缓缓移动,洒下晶亮的光芒。若它是一面腾空翱翔的明镜,那一定是经过了重新打磨。我举杯问嫦娥,我满头白发垂垂老矣,该怎么办呢?
我还是乘着浩荡的秋风去万里长空吧,那里应当无拘无束,随目所即,都是我日夜担忧的大好河山。我应当砍去月桂之树,让月亮的清光更多地洒向人间。
赏析:
咏月抒怀,早已成为古今中外诗人笔下永恒的主题。词中篇什,缠绵悱恻,伤怀念远,幽情寂寂者多;思与境谐,景与情会,“飘飘有凌云之气”(王闿运《湘绮楼词选》评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词语)者少。而像辛弃疾这样情思浩荡,神驰天外,异彩纷呈,爱国壮志隐含其中者,尤不多见,宜乎陈廷焯称其为“词中之龙也”(《白雨斋词话》卷一)。
据词题知作于淳熙元年(1174)中秋夜,时稼轩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吕叔潜字虬,余无可考,似为作者声气相应的朋友。破题写中秋的圆月皎洁,似金波,似飞镜。“转”而“磨”,既见其升起之动势,复见其明光耀眼,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月穆穆以金波”。颜师古注:“言月光穆穆,若金之波流也”。苏轼《洞仙歌》词:“金波淡,玉绳低转”。“飞镜”,飞天之明镜,指月亮。甘子布《光赋》:“银河波曀,金颸送清,孤圆上魄,飞镜流明”。李白《把酒问月》诗:“皎如飞镜临丹阙,绿yan灭尽清辉发。”因明月而思及姮娥,遂有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高诱注说,她后来“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白发欺人,壮志难酬,正是稼轩此时心情的写照。他南来至今已十二年。初,始终坚持投降路线的宋高宗赵构传位于其侄赵眘(孝宗),一时之间,南宋朝野弥漫着准备抗战的气氛。但经“符离之败”,“隆兴和议”,事实证明赵眘也是畏敌如虎的投降派。乾道元年(1165),稼轩上赵眘《美芹十论》;乾道六年(1170),上宰相虞允文《九议》,七年之内,连同另两篇,四次奏议,慷慨激昂,反复陈说恢复之事,但始终冷落一旁,未被采纳。写于同年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云:“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所以这“问姮娥”是含有无限凄凉意的。虽用薛化能《春日使府寓怀》“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却决不是一己之哀愁。
下片陡转,如高山坠石,不知其来,突变为奋发激扬之音:“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豪情胜概,壮志凌云,大有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三首其三)之势。此是勉友,亦是自勉。一结更发奇思异想,把这股“英雄语”(周济语)、“英雄之气”(陈廷焯语)推向高峰:“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杜甫对明月怀念家人云:“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一百五十日夜对月》)。如此“可照见家中人也”。后来他漂泊夔府孤城,离家千里,此时对月,想像又不同:“斟酌姮娥寡,天寒奈九秋”(《月》)。由于自己的孤寂,想象姮娥也会孤寂。稼轩襟怀高阔,他斫却婆娑摇曳的桂枝,是为了使洁白、清纯的月光,更多地洒向大地、人间!《酉阳杂俎》称: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遂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词源自传说故事,前人诗句,但内蕴丰厚多了。周济《宋四家词选》眉批谓此词“所指甚多,不止秦桧一人而已。”夜宴中秋,对客把酒,词人抒发他的“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只是点到而已。他准确地把握了“诗亦相题而作”(瞿佑《归田诗话》)的道理,由首至尾未离中秋咏月,只是意在月外,出之于飞腾的想象,使“节序”之作更上一层楼。(艾治平)
赏析二:
这首中秋抒怀的小词,写于宋孝宗赵眘[shèn]淳熙元年(一一七四),此时作者在建康(今南京市)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当时的南宋朝廷根本没有收复中原的决心,反而对金人屈辱求和,排斥和打击抗金的爱国志士。对此,作者十分痛心,在中秋节夜晚与友人吕叔潜饮酒赏月时,就写下了这首词,以抒情怀。
词的上片写一轮圆月,从东方冉冉升起。初升的时候,还是一片朦胧,当它慢慢升高,就变得更加明亮,金色的波光,象重新磨过的铜镜那样明亮了。此时,词人与友人举杯赏月,忽发狂想,很风趣地向嫦娥提问:“被白发欺人奈何?”是说时间过得这样快,好象在有意欺人,使我们渐渐地衰老,长出许多白发来了,这该怎么办呢?他从月圆月缺,想到时间流逝得如此之快,而自己却没有什么作为,不禁心绪起伏,很不平静。“秋影”,指刚升起的不太明亮的月亮。“飞镜又重磨”:古代的镜子是用铜做的,磨后更加明亮。所以,作者把月亮比作磨过的飞镜。“姮[héng]娥”,即嫦娥,传说她是月宫的仙女。
下片抒写作者的豪情壮志,他要趁着美好的月夜,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瞰祖国的山河。毫无疑义,这是他爱国思想的写照。“直下”,这里指目光一直地往下。最后又从天上写到人间,传说中月亮里那棵高大的桂树挡住了许多月光。为了使月光更清楚地照亮祖国大地,作者在最后两句写道,听人说:砍去那些摇晃(婆娑)的桂树枝叶,月亮便会更加光明。这是含蓄地说,铲除投降派的阻碍,才能取得抗金和收复中原事业的胜利。唐朝伟大的诗人杜甫在《一百五日夜对月》诗里写道:“斫[zhuó]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这里辛弃疾用“人道是”三个字,表示前人曾说过这个意思。
就这样,作者把铲除投降派的思想巧妙而含蓄地寓于形象之中,使这首小词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赏析三:
此词约作于淳熙元年(1174)中秋之夜,当时辛弃疾再度出仕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吕叔潜,名大虬,辛弃疾的朋友,生平已不可考。
句 解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八月十五,夜空如洗。词人抬头望天,只见一轮满月当空,月光皎洁,似金波流转,又似飞镜重磨,光亮如新。“秋影”,秋月。“金波”,喻月光清明柔和,如金色流波。“飞镜”,指月亮,李白《渡荆门送别诗》有“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飞镜重磨”,比喻中秋之月如新磨的铜镜一样,光彩照人。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明月下,词人如痴如迷。他举起酒杯,追问月中仙子嫦娥:头上白发日增,似有意欺人,该如何是好?“姮娥”,即嫦娥,传说为后羿之妻,后羿从西王母处得到不死之,嫦娥偷吃后,奔向月宫。
此时的辛弃疾,南归已十二年,仍然壮志未酬。岁月空转,他怎能不为白发上头而焦灼苦恼呢?南归之初,始终坚持投降路线的宋高宗赵构传位于其侄赵(孝宗),一时之间,南宋朝野似乎雄心振发,并在张浚主持下出兵北伐。但经“符离之败”、“隆兴和议”,朝廷主和派又重新当权。在这样的情势下,辛弃疾始终沉于下僚,空有满腔抱负,却无法施展。他于乾道元年(1165)上宋孝宗《美芹十论》,又于乾道六年(1170)上宰相虞允文《九议》,慷慨激昂,反复陈说恢复之事,却一直未被采纳。对他而言,“白发欺人”是无可奈何,“把酒问姮娥”亦是无可奈何,除了天上的嫦娥,他已不知还可以向谁发问。这寥寥十余字,含尽无限悲愤、凄凉之意。
“白发欺人”系化用唐人薛能诗句“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与薛能不同,辛弃疾的慨叹,决不是一己之哀愁。不论个人境遇如何,在任何时候,国家的命运、百姓的生存都是他的头等大事,也是令他如此痛苦的'根源。
词的上片,在充满郁愤的发问声中结束。到下片,词人情感的喷发更加激越。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激愤之情鼓荡于胸,转而变为词人的一番奇伟想象:乘风飞上长空,放眼俯瞰祖国万里山河。
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中,也有“乘风归去”的想象。但东坡是向往月官,飘飘欲仙,表现的是一种超尘出世的幻想。而辛弃疾“乘风好去”,是为了“直下看山河”——他的目光始终注视着人间,他的心怀始终牵挂着祖国。
一想到祖国的大好河山,辛弃疾便豪情万丈,大有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之势。他似乎在以此句自勉:即便受到再大的委屈、漠视,有再多的白发忧愁,祖国壮丽的山河又怎能放弃呢?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斫”,砍削。“桂婆娑”,指月中桂树。
词的最后,化用杜甫诗句“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明月下的杜甫怀念家人,所以想砍去月中桂树,让月光更清楚地照见家人。辛弃疾欲砍却婆娑的桂枝,不是为了自己,而是要让清澈的月光更多地洒向人间大地!月中桂树,比喻造成山河割裂、人间昏暗的黑暗势力,正如清人周济编《宋四家词选》眉批所言,“所指甚多,不止秦桧一人而已。”
在现实生活中,辛弃疾束手无策,只能把酒问月,徒唤奈何。但在想象的王国里,他就能放纵情怀,气冲霄汉,大刀阔斧地清除一切阻挡光明的邪恶杂质,重振乾坤,重光山河。他那深沉博大的情怀,至此达到顶峰。
评 解
咏月抒怀,是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主题之一。人们或用明月寄思乡思人之情,如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或托明月感怀人生,如张若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而辛弃疾的这首《太常引》,借明月抒爱国壮志,情感勃郁激愤,在众多赋月佳作中独具一格。
全词将词人激越的情怀与奇妙的想象很好地交织在一起,层层递进,针线绵密,是辛词中用小令写大题材、发大感慨的杰作之一。
请解析辛弃疾《天问》赋
太常引:
【赏析】
咏月抒怀,早已成为古今中外诗人笔下永恒的主题。词中篇什,缠绵悱恻,伤怀念远,幽情寂寂者多;思与境谐,景与情会,“飘飘有凌云之气”(王闿运《湘绮楼词选》评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词语)者少。而像辛弃疾这样情思浩荡,神驰天外,异彩纷呈,爱国壮志隐含其中者,尤不多见,宜乎陈廷焯称其为“词中之龙也”(《白雨斋词话》卷一)。
据词题知作于淳熙元年(1174)中秋夜,时稼轩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吕叔潜字虬,余无可考,似为作者声气相应的朋友。破题写中秋的圆月皎洁,似金波,似飞镜。“转”而“磨”,既见其升起之动势,复见其明光耀眼,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月穆穆以金波”。颜师古注:“言月光穆穆,若金之波流也”。苏轼《洞仙歌》词:“金波淡,玉绳低转”。“飞镜”,飞天之明镜,指月亮。甘子布《光赋》:“银河波曀,金颸送清,孤圆上魄,飞镜流明”。李白《把酒问月》诗:“皎如飞镜临丹阙,绿yan灭尽清辉发。”因明月而思及姮娥,遂有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高诱注说,她后来“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白发欺人,壮志难酬,正是稼轩此时心情的写照。他南来至今已十二年。初,始终坚持投降路线的宋高宗赵构传位于其侄赵眘(孝宗),一时之间,南宋朝野弥漫着准备抗战的气氛。但经“符离之败”,“隆兴和议”,事实证明赵眘也是畏敌如虎的投降派。乾道元年(1165),稼轩上赵眘《美芹十论》;乾道六年(1170),上宰相虞允文《九议》,七年之内,连同另两篇,四次奏议,慷慨激昂,反复陈说恢复之事,但始终冷落一旁,未被采纳。写于同年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云:“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所以这“问姮娥”是含有无限凄凉意的。虽用薛化能《春日使府寓怀》“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却决不是一己之哀愁。
下片陡转,如高山坠石,不知其来,突变为奋发激扬之音:“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豪情胜概,壮志凌云,大有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三首其三)之势。此是勉友,亦是自勉。一结更发奇思异想,把这股“英雄语”(周济语)、“英雄之气”(陈廷焯语)推向高峰:“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杜甫对明月怀念家人云:“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一百五十日夜对月》)。如此“可照见家中人也”。后来他漂泊夔府孤城,离家千里,此时对月,想像又不同:“斟酌姮娥寡,天寒奈九秋”(《月》)。由于自己的孤寂,想象姮娥也会孤寂。稼轩襟怀高阔,他斫却婆娑摇曳的桂枝,是为了使洁白、清纯的月光,更多地洒向大地、人间!《酉阳杂俎》称: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遂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词源自传说故事,前人诗句,但内蕴丰厚多了。周济《宋四家词选》眉批谓此词“所指甚多,不止秦桧一人而已。”夜宴中秋,对客把酒,词人抒发他的“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只是点到而已。他准确地把握了“诗亦相题而作”(瞿佑《归田诗话》)的道理,由首至尾未离中秋咏月,只是意在月外,出之于飞腾的想象,使“节序”之作更上一层楼。
辛弃疾《木兰花慢两首》赏析
木兰花慢 ·辛弃疾
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赏析一】
题前小序说,前人诗词有赋月者而无送月者,本词别开生面,从“送月”这一新的角度,探讨了词人朦胧猜想到的,月亮绕地球旋转这一宇宙观,是一首想象奇、构思新颖的送月词。
送月,怎么送法呢?本词与一般写悲欢离合的词不同,既不思乡吊人,也不怀古伤今,而是把握黎明前刹那间的月景,仿照屈原《天问》的写法,把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和比喻交织在一起,对月亮提出一系列的疑问。“可怜今夕月”,首句先对月亮赞美,“可怜”,可爱。以下便接连提出疑问,“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他先问,可爱的月亮降落到什么遥远的地方去了?继而问,是不是另外还有一个人间,那里的人们刚刚看到月亮从东方升起?词人的大胆想象,与今天月亮绕地球转的道理相近,表现了他的聪颖灵悟,也说明由于他对客观自然观察细致,因此才具有这种可贵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天外”古人以目力所及的天体之外为“天外”;“汗漫”,空阔无边;“浩浩”,广大的样子;“姮娥”,嫦娥。在对月亮的出没作了猜想之后,词人又针对有关月亮的自然现象和神话传说提出了一系列的疑问:是不是天外空空荡荡无涯无际,只是一股大风把明月送走了?月亮无根悬在空中,是谁把它系住了?月宫的嫦娥不出嫁是谁把她留住了?这些问题对今天的人来说虽然不算问题,但就辛弃疾生活的时代来说,也只有象他这样想象丰富的人,才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前两问,问的是限于当时的科学水平,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后一问,说明词人对有关月中嫦娥的神话故事发生了怀疑,这与李白的《把酒问月》中的“嫦娥孤寂与谁邻”意境相近,两位巨匠的想法可谓不谋而合。
下片紧承上片,继续对有关月亮的所有传说,陈述了自己的想法,大胆地提出了疑问。“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这两句是针对月亮的运行路线说的。他说,有人认为月亮运行经过海底,却又无从查问,这种说法让人迷茫困惑忧虑不解,以下便针对这种说法谈了自己的想法和疑问。“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三句由“怕”字领起,是写词人的担忧,如果月亮真的经过海底,他真担心海中往来奔突的鲸鱼,撞坏了月宫中的华美宫殿、亭台楼阁。“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故”,本来;堪,能够;“云何”,为什么?传说中月亮上面还有蟾蜍和玉兔,他禁不住问,在月亮通过海底的时候,本来就会游水的蛤蟆固然无妨,那玉兔不通水性,又怎么办呢?“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结尾二句,更进一层,对月亮运行经过海底的说法提出问题。“无恙”是对上边疑问的总结,是说如果月宫中的房子不被撞坏,玉兔也和蛤蟆一样,顺利渡过大海,没有发生任何问题,那么圆圆的月亮又为什么渐渐地会变成“钩”样的月牙呢?这与“既能明似镜,何用曲如钩?”(骆宾王:《玩初月》)的发问相比,更为具体深刻。
全词一气呵成,紧凑连贯,读来势同破竹。词的视野广阔,构思新颖,想象丰富,既有浪漫主义色彩,又包含生活逻辑,且有难能可贵的科学断想,彻底打破前人咏月的陈规,道前人所未道,发前人所未发,其意义较那些对月伤怀的作品寄托深远,其境界较那些单纯描写自然景物的咏物词更高一筹。 (王方俊)
【赏析二】
辛弃疾的这首《木兰花慢》,通篇设问,不主故常,特立于两宋词中。对于这首词的别成一格、驰骋的想像,可谓“前人之述备矣”。但对于这首词主旨的探微,历代评家却鲜有涉及。谨此,笔者意结合自己的理解,解读一下这首词的主旨,待教于方家。案:笔者以为,欲解这首《木兰花慢》,必须先从把握其主旨入手,否则,极易使人误解这首词只是一时遣兴之作,从而曲解了词人的一派苦心。不揣简陋,试述如下。
关于这首词创作的缘起,词前有小序:“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据此,我们不难得出:一、词人是因前人只赋“待月”而别以“送月”为题;二、词人乃特意选用“《天问》体赋”。那么,词人何以另取“送月”为题,并特意选用“《天问》体赋”呢?笔者以为,解决这两个问题,当是把握这首《木兰花慢》主旨的关节所在。
对月而发问,古已有之,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月下独酌》、苏东坡的《水调歌头》等,无不是咏月的佳作。但是,诚如词人所言,前人的这些诗词皆偏重于“待月”。因此,这首《木兰花慢》之问月,别取“送月”为题,当旨在使自己有别于前人;换言之,即求以补前人之“缺”而显现自己的特立、高卓。而特意选用“《天问》体赋”,则是为了进一步凸现这种特立和高卓。——我们都知道,《天问》是屈赋中的名篇,全文对天发问,连用一百七十多个问题巧制成篇,表现了屈子的坚贞、深挚和悲悯,缘是古来共推的一篇不二的“奇文”。能以“《天问》体赋”词者,其人必具不世之才;而念及屈子,并能追其情、合其文者,其人必为忠贞、诚挚之士。由此,我们便可推知:辛弃疾之所以另取“送月”为题、以“《天问》体赋”词,缘是为了表现其高卓和才志。换言之,辛弃疾借助如此奇崛的体式和内容填制这首《木兰花慢》,当是为了有别于前贤和今人,从而让人领略其不世的才情和风骨,并在巧借“《天问》体赋”的过程中,使己心暗合于屈子,隐喻自己“忠而被谤,信而见疑”(《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情势和自己虽长叹“路漫漫其修远兮”而仍不失“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著和心志。——“词贵意藏于内,而迷离其言以出之。”(清·沈祥龙《论词随笔》)辛弃疾的这首《木兰花慢》,巧得其致。
关于这首《木兰花慢》,其词作年已难确考,但以稼轩制词600多篇,多为别有所托、意有所遣,罕有随意、遣兴之作,笔者以为,这首《木兰花慢》,当一并为抒写其性情、心志之作。考辛弃疾一生之际遇,将这首词视为其肆才、明志的另篇,应该是于情理可通的。否则,若为消遣之作,词人焉能耗费如此才情和心力,其何所取而非如此不可呢?至于有人认为,这首词中词人是以“圆月”喻指大宋,寄寓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思。窃以为,这种理解看似可取,实则有失偏颇。即如屈子之赋《天问》,借问天而抒发一己之幽情、忧思,对家国命运的忧虑,只合其中之一种。若谓“天”指代楚国,即失偏斜。同理,辛弃疾之“送月”“问月”,缘本于对其自身际遇的沈思和慨叹,其中必有暗合于家国命运、时事浮沉者。但若只以“月”谓指赵宋、以圆月之渐缺喻指国势之式微,必致牵强、附会。由此,笔者以为,对于这首《木兰花慢》的主旨,还是应概而言之,称其为一肆才、明志之作,当更切合、更公允一些。
另:关于这首词上阙中“姮娥不嫁谁留”句,诸本皆以词人在此乃与姮娥侃笑,笔者亦不能苟同。笔者以为,此句乃以“姮娥”指代明月,以“姮娥不嫁谁留”而追寻“明月何以长挂天上”。因为,只有这样理解,才能使本句与其上句“飞镜无根谁系”衔接更为贴切:问罢明月何时挂在天上,再问及明月何以长挂天上,缘属情理之必然。即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问罢“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后,势必会念及“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要之,将“姮娥”释为指代明月,能使文脉更通、上下文衔接更切合。——不知所论妥否,一并待教于方家。
中秋古诗
《中秋》
(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水调歌头》
(宋)苏东坡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太常引》
(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
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台湾民谣:
《中秋旅思》
孤影看分雁,千金念弊貂;故乡秋忆月,异国夜惊潮。
手未攀丹桂,以犹卷缘蕉;登楼悲作赋,西望海天遥。
《月夜思乡》
星稀月冷逸银河,万籁无声自啸歌;
何处关山家万里,夜来枨触客愁多。
《煎熬》
夜深沉,明月高挂天正中,寂无声;睡眼朦胧,
恍若梦中;生卧徘徊以不宁,故国家园萦脑中;
苦煎熬,归去成空,如焚王衷。
中秋诗词——汉魏诗
1、古诗:明月皎夜光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
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
2、古诗: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3、怨歌行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很美很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