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毛泽东是兵法大师?他提出积极防御的战略防御概念——那就是,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红军时期的毛泽东自古战争除了防御就是进攻,这是战争的两种最基本的形式。正常情况下,在战争中既有防御也有进攻。但因为中国革命的基本特点就是“敌强我弱”,这就导致了人民军队在革命战争中长时期都处于弱势地位,处于弱势地位的人民军队只能采取防御为主。对中国国情有着深刻把握的毛泽东据此把防御提高到了战略地位,称防御为“战略防御”,毛泽东把防御赋予了更丰富和深刻的含义——防御不再是单纯的防御,而是为了进攻和反攻而进行的防御,这就要求人民军队的指战员们在战略防御方面有高深的造诣。毛泽东根据具体的军事实践,提出了攻势防御、决战防御、防御中的进攻等等积极防御的全新概念,并赋予它们更全面、更科学的内容。中国革命战争最大的实际就是敌强我弱,敌人长期处于攻势,人民军队则长期处于守势。所以,毛泽东认为,只有通过积极防御,集中我军优势兵力,造成我军在实际的具体战役中以多对少,这样才能稳操胜券并赢得主动。总结多次具体军事实践的经验,毛泽东提出了防御中的进攻战,持久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等等,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这些构成了毛泽东积极防御战略的核心。遵义会议(油画)毛泽东在具体的军事实践中,最反对分兵把守、处处设防和平均使用兵力的愚蠢做法,因为这样就会陷入消极防守的被动之中。毛泽东主张集中优势兵力,以运动战为积极防御的主要形式,大踏步前进或者大踏步后退,在不断的前进或者后退中伺机歼敌,也就是说,运动绝不是瞎跑或者消极避敌,而是积极创造歼灭敌人的条件。毛泽东最常用的第一个战术是诱敌深入、后发制人,当强敌到来,我军就要实行有计划地战略退却,敞开根据地的大门,让自信心爆棚的敌人大摇大摆闯入根据地,在这个过程中,寻找敌人的破绽,伺机歼敌。蒋介石对中央根据地进行的前三次“围剿”,都是敌我力量对比悬殊,但毛泽东就用“诱敌深入、后发制人”的战法,或者在险地设伏,或者以逸待劳,或者迂回调动敌人,等到敌人在运动中暴露破绽,就集中兵力狠狠打击敌人,就是用这种办法,毛泽东成功地三次打破蒋介石气势汹汹的“围剿”。毛泽东在积极防御中经常使用的第二个战法是,避敌主力,打其虚弱。蒋介石在第二次“围剿”中,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法稳步推进,毛泽东选择了敌军中战斗力较弱的王金钰的第五路军为首要目标,毛泽东将我军隐蔽在离敌人40里地的东固地区,一直耐心等待了25天,等到敌人终于出动了,我军只用了半天时间就消灭了敌人近2个师,接着迅速由西向东横扫700里,从江西的东固地区打到福建的建宁,15天五战五捷,歼敌3万余人、缴枪2万余支,成功粉碎了蒋介石的第二次“围剿”。油画《四渡赤水》毛泽东在积极防御中常用的第三种战法是,迂回运动、调动敌人。1935年1月,红军形势非常险恶。蒋介石已经部署了20个师约40万人,阻截红军与红四方面军或红二、六军团会合,企图将只有3万多人的中央红军围歼在川黔边界地区。就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中共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在毛泽东的指挥下,红军绕着赤水河反复迂回运动,调动敌人,寻找机会跳出重围,变被动为主动。毛泽东指挥红军分三路从元后场、土城一渡赤水河,甩开了敌人重兵。蒋介石重新组织力量企图在长江以南、叙永以西地区全歼红军,毛泽东指挥红军调头由滇北的扎西向东疾驰,分别由太平渡、二郎滩二渡赤水河,向遵义北部的桐梓进发。在运动中毛泽东指挥红军歼灭和击溃敌人2个师又8个团,再率兵在遵义周围徘徊阻击以调动敌人,当敌人重兵云集黔北时,毛泽东又率军西进,在茅台三渡赤水河,向川南古蔺、叙永方向前进,作出北渡长江的样子。蒋介石再次调集重兵向川南进击,企图围歼红军于古蔺、叙永地区。毛泽东又率领红军突然东进,经二郎滩、太平渡四渡赤水河,南渡乌江、直逼贵州,在贵阳督战的蒋介石急忙调集滇军驰援贵阳。毛泽东却指挥红军直插云南、威逼昆明,等到蒋介石反应过来,红军已经调头北上,在金沙江皎平渡胜利渡过长江,到达川南会理地区,彻底抛开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踏上了北上抗日的长征之路。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