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建成的黄洋界游客服务中心展示的亚洲最大单幅油画《黄洋界保卫战》黄洋界保卫战是1928年8月红军在井冈山根据地的一次反“会剿”战斗。这场战斗,是典型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范例。当时,井冈山红军主力第28团、29团南下湘南作战,湘赣两省的国民党军队乘虚而入,发动对井冈山根据地的第二次“会剿”。他们以4个正规团近6000人的兵力直扑井冈山的北大门黄洋界,妄图一举拿下黄洋界,踹开根据地大门,然后摧毁根据地。油画《黄洋界保卫战》局部图此时,保卫黄洋界的红军是31团的两个连,不足300人,而且武器弹匮乏。面对20倍于己的敌人,如此悬殊的力量对比,他们最终打退了敌人,守住了黄洋界哨口,保卫了井冈山根据地。为什么能够赢得这场战斗呢?答案可能有好几个方面,但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毛泽东同志写到的那八个字:“森严壁垒”“众志成城”。通俗一点说,就是党和红军把井冈山的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自己周围,筑成了一道不可战胜的铜墙铁壁。红军在黄洋界保卫战中使用过的竹钉当时,接到敌情后,中共宁冈县委就按照红军的要求,领导大陇、乔林两个乡政府发出十万火急的动员令,布置群众连夜赶削竹钉,一夜之间就在从大陇、茅坪两个方向通往山上的两条小路上都筑起了“竹钉阵”,让敌人无法通过,同时在通向哨口的山路上连夜修筑了竹篱笆障碍、滚木擂石、壕沟、射击掩体等多重防线。油画《黄洋界保卫战》局部图新时期担任过中央纪委常委的刘型同志在黄洋界保卫战时是一个连的党代表,他回忆当时的情况说:“在黄洋界保卫战中,除了参加战斗的正规部队外,赤卫队持各种旧式武器夹杂着少数钢枪,担任警戒,配合作战。妇女们组织后勤队为前线服务。儿童团、少先队在防务委员会和工农兵政府的领导下,全部动员起来了,拿着红缨枪站岗放哨,查路条,严防敌探进出。”从壮年到儿童,从老人到妇女,整个根据地的人民都动员起来了,在这样的力量面前,敌人的失败是可以预期的。黄洋界保卫战炮台旧址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