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简称“中间走廊”)始于1993年欧盟提出的欧洲—高加索—亚洲运输走廊计划(TRACECA)。2017年,高加索铁路网与欧洲铁路网实现并网,中间走廊的运输潜力大幅提升。
作为一条多式联运线路,中间走廊从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边境出发,穿越哈萨克斯坦、里海、阿塞拜疆,经格鲁吉亚到达土耳其,或经由黑海延伸至欧洲其他国家,涵盖4256公里的铁路线和508公里的海上航线。哈萨克斯坦交通部长马拉特·卡拉巴耶夫表示,中间走廊是中国和欧洲之间最短的运输路线。
由于地处俄罗斯—欧洲运输路线和伊朗—土耳其—欧洲运输路线的中间地带,中间走廊的战略价值不断提升。在俄乌冲突、巴以冲突等背景下,其对中亚和高加索地区融入全球经济、保障外贸运输路线多元化、维护供应链和产业链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016年12月,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国际协会成立,总部设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协会成员包括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中国、土耳其等多国铁路和港口管理部门、海运和运输及物流公司。协会旨在提高中部走廊沿线的运输效率,提供信息保障。
近年来,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等沿线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哈萨克斯坦计划未来几年投入约亿美元改善交通基础设施,重点发展中间走廊,提升与里海和黑海港口的对接程度。阿塞拜疆对巴库港进行了现代化改造,将其打造成里海地区主要的货运港口和贸易中心。
格鲁吉亚副总理列万·达维塔什维利表示,格鲁吉亚积极参与巴库-第比利斯-卡尔斯(BTK)铁路建设,推动东西高速公路和阿纳克利亚深水港现代化工程,完善交通网络,这对提升“中间走廊”运输能力至关重要。
2022年底,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和土耳其签署“跨里海国际运输通道发展路线图”初始草案,制定四国协作原则、明确具体项目参数、实施期限和责任分工。2023年6月,哈萨克斯坦和阿塞拜疆签署协议,成立国际物流公司專注开发跨里海国际运输路线。该公司的职责包括:统一“中间走廊”沿线关税标准、最大限度简化流程、积极拓展与中国和欧洲的货运业务。
在沿线国家共同努力下,“中间走廊”货运量大幅增长,从2017年的131.8万吨提升至2023年的276.4万吨,2024年上半年达到164.7万吨。
各国大力投入推动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快速发展,受到全球广泛关注。2023年5月,首届中国-中亚峰会在陕西西安举行,中方明确表示支持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建设。同年10月召开的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方提出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其中包括参与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建设。2024年7月,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联合举行中欧跨里海直达快运开通仪式,标志着中哈共建“中间走廊”的重要进展。
早在2022年5月,多趟中欧班列已启用跨里海、黑海线路。今年以来,跨里海中欧(亚)班列累计开行超过100列,同比增长超过10倍,常态化开行成为现实。1月29日至30日在布鲁塞尔举办的欧盟-中亚运输全球门户投资者论坛上,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东布罗夫斯基斯宣布,欧洲及国际金融机构将投入100亿欧元支持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建设。美国“全球基础设施和投资伙伴关系”代理特别协调员海莱娜·马特扎于7月14日至19日访问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探讨促进“中间走廊”战略基础设施投资的合作项目和融资机会。
国际金融机构和智库也为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发展提供建议。世界银行最近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该运输路线存在运费较高、透明度低、货运班次不足等问题。世界银行交通专家建议:首先进一步改革和简化边境程序,建立统一协调机制;其次提升“中间走廊”数字化水平,加速货运信息流动;最后吸引私人部门投资,快速改善基础设施水平和提高服务质量。
目前“中间走廊”货运量仍无法撼动俄罗斯亚欧大陆桥等传统亚欧运输线路的地位,但其快速发展有助于亚欧大陆两端众多国家提升外贸路线的多元化和稳定性。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与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建设逐步深入对接,中亚和高加索地区的地缘优势、枢纽作用以及商贸潜力将得到持续释放。这将促进亚欧之间的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升至新的高度,推动亚欧大陆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更为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