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是我在公司内部写的一篇博客。
我们公司有写作的文化,从博客、周报到各种工作成果,都会沉淀到飞书文档,我在 Q2 的一个 KR 就是「工作成果百分百沉淀到飞书文档」,这篇博客也属于工作成果之一。
写这篇博客的背景是:最近我被邀请参与了一些低效甚至是无效的会议。其实也不是最近,一直以来都是,只不过以前时间比较多,而最近发现时间越来越不够用了。
由于飞书日历邀请人开会极其便捷,会议更容易约了,但同时也使得无效会议变得更多了,导致大量时间被开会浪费掉了 —— 这对于管理者来说是很大的消耗,因为管理者被各种会议占用了大量的时间,而这些时间本应该花在更有价值的事情上,比如创新。
为了使会议更高效,节省会议发起人(主要是其他同事,当然也适用于我自己)和会议参与人(也就是我)的时间,我把我对会议的理解和偏好写成这个文档,然后我会把这个文档附到我的《个人说明书》(另一个文档)里。
如果一个同事想邀请我参加一个会议,TA 可能会自行提前阅读本文档,我也会告知其先去阅读这个文档,因为我会根据本文档跟 TA 明确相关细节,否则我可能会拒绝参加这个会议。
这篇文章可以用一句话概括:
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我也会以此要求别人 —— 不止是公司内部工作。比如一个合作方找到我,刚加上V,双方没有信任基础,也不说自己的合作需求(甚至 TA 自己都没有想明白),上来就打D话,我通常会直接拒绝。
我为什么要浪费我宝贵的时间在一个大概率没有产出的会议上?
以下是我对「开会」的理解和偏好,总体来看对自己的要求并不低,大概率不适用于大多数人。不过,如果越来越多的人拥有类似的理念,我想这个世界应该会更好一些。
把简单留给他人,把困难留给自己。不止是开会,这应该是所有对外和对内工作的原则,也是易参价值观的体现 —— 创造价值、成就他人、乐观坚毅。
2. 很多“会议”其实并不需要开会。
4. 在向他人约会时,请说明会议主题和议程。
5. 发起一个会议时,应该限制开会时长,会议越短越好,追求高效愉悦。
6. 提前写好会议文档,把会议「对齐信息」的环节提前。
7. 会议发起人要确保会议准时开始。
8. 会议开始后,发起人要主持会议,保证会议要有产出。
9. 如果以上工作没做好,会议已经发起了,那么会议发起人需要及时明确以上需要沟通的问题,并接受他人任何合理的建议。
10. 会议结束后,要有可指导下一步动作的会议结论。
11. 会议所属的项目结束后,还要对会议文档进行归档。
12. 应该允许一部分会议没有效率,但只是少部分。